劳动教育非要有劳动基地槐堂小学另辟蹊径

时间定了错峰返校 http://www.wanbaojianjie.com/wbln/10809.html

如何开展劳动教育?面对这个问题,槐堂小学校长周君芳首先想到的是打造一个劳动基地。可是,环顾校园四周,所见之处也就一幢教学楼和一个操场,日常教学也才刚刚够用,如何还能在“寸土寸金”的学校找到空闲之地?

劳动教育一定要有劳动基地?周君芳降低要求,并打开思路,认真思索了起来。

在思维运转中,还真被她抓到了几个关键词:陶艺、课程、融合……“学校是最早开设陶艺课程的学校之一,‘借题发挥’,我们能不能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想到就做,她立即召集老师开会,研讨“劳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集思广益,换来的是老师们思维碰撞擦出的火花。老师们一致表示,不仅要把劳动教育与陶艺教学结合,还要与体育课深度融合;不仅要定期举办农耕活动,还要将其列入评价体系,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顶层设计完成了,学校就像一台机器运作了起来。每周一下午是学校的陶艺大课堂,全校学生一同抟泥塑形。“开展劳动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周君芳认为,泥是充满想象力的物质,它千变万化。好奇心强的孩子一旦与其相遇,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造型。

5月底,槐堂小学举办了农耕节活动。独轮车、水桶、扁担、斗笠等农具被学生们带到学校。

“虽然是农村娃,但因家长意识淡薄、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劳动机会少之又少。”农耕节是学校劳动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大胆尝试。

在简单地进行农具用途了解后,全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背水一战”与“乘车戴笠”两个游戏挑战。

“背水一战”开始了。班学生潘劲岑肩挑扁担,用全身的力量保持着两只水桶的平衡,努力不让水流出。另一边,班陈亦萌同学戴上斗笠,推着独轮车朝终点前进……值得一提的是,班方琼老师全程为家长线上直播,虽两台手机的电量全被耗光,但她觉得十分有意义——一开始,家长看到孩子“毛手毛脚”出现失误会忍不住“吐槽”,但是,大家很快地意识到,正因为平日里对孩子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才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的下降。

为了让劳动教育延伸出无限可能,槐堂小学一直尝试将其与各个学科课程融合。今年寒假,线上教学期间,该校四年级开展了“‘蒜’你知多少”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人人居家种大蒜。“别小看大蒜的力量,它是全学科融合的一次实践。”周君芳说,“让大蒜‘长高’‘长胖’并进行土培、水培的比较,学到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记录大蒜14天的生长变化,绘制成统计图,掌握了数学知识;观察大蒜生长过程,写观察日志,用诗歌、演讲等语言形式进行创作,提升人文情怀;制作陶容器,给大蒜进行植物写生,提高了劳动技能与审美情趣……”

此外,为了让劳动种子扎根学生心田,槐堂小学将劳动写入评价体系中,对各年级劳动教育“打卡”任务作出硬性规定,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记者:李磊

通讯员:吴国平张芳倩

来源:东阳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suana.com/dszs/6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