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吃喝玩乐解决株洲人去哪好吃、上哪好玩的两大难题
精致的食物能带给人极致的视觉享受,而家常的美味反而更让人念念不忘。见识过饕餮美食,才明白一碗湘味家常小菜的魅力,千帆过尽,都不如这一味。
七一路上有一家名为“三三餐馆”的家常小饭馆,门面不大,装修也不算上乘,甚至在饭点的高峰期还有些拥挤,但它能存在20多年,必定有其道理。
如果非要说出理由,大概就是菜单上一个个接地气的家常小菜、热情且真诚的服务,以及和客人间如亲人般的关系。《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出场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述,而三三餐馆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菜品,而是老板娘王大姐的笑声。“如果只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就是亲和力。”话音刚落,王大姐又笑了起来,是很有感染力的笑声,又很纯粹。谈到三三餐馆的历史,王大姐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年,三三餐馆开业,15岁的王大姐从醴陵老家来到了株洲,只是想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因缘际会之下,她来到了三三餐馆,成了其中一位服务员。
刚当上服务员的王大姐,总得不到顾客的认可,甚至有顾客当场掀桌子,逃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委屈的心情在王大姐心里滋长,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家人问起也只字不提。
报喜不报忧,是在外漂泊游子的常态。王大姐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勤快认真,不论遇到多么不公的事情,过后也只是笑一笑。“不过大部分的客人还是很好的,很通情达理。”
工作4年后,踏实又开朗的王大姐从老板那里承包了三三餐馆,此后的十几年里,她和丈夫成了三三餐馆的新主人。她常说是自己运气好,才能够将这家餐馆风生水起地经营这么多年。然而运气带来的只是机遇,用心才是老店的秘诀。我们常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笑不过是一种情绪表达,如何能带来好运气?笑容背后的感染力才是最打动人的。“顾客就是上帝”是服务业的宗旨,在三三餐馆,这种完全被动的食客与餐馆之间的关系,却显得有点微妙了。“把每一位客人当成家人一样才是我们服务的宗旨。”上帝是高不可攀的,把顾客当成上帝难免有隔阂的感觉,过于现实。而将顾客当成家人,反而更亲近、真诚些。三三餐馆的服务都体现在细节,有的客人带小孩来,口味比较清淡,厨师会特意的少放辣椒,或者推荐一些适合小朋友的汤品,例如这一碗猪肚汤:
汤汁浓郁,汤料充足,猪肚嚼劲十足,不显油腻,配上桂圆、红枣、花生等其他食材,熬出来的汤既美味又健康。
海带排骨汤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海带鲜美,大块排骨包裹着满满的肉,肉质软糯,又不油腻。
客人有任何对餐馆的意见,王大姐也会听取采纳。两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但凡有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都会伸出援手,这样的关系是双向的,也是稳定的。
“我家儿子的入学问题还是一个顾客帮我解决的,他就是我的贵人。”王大姐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笑着说。
帮助了王大姐的顾客也并不以此托大,要求回报,这让她心里充满了感激。“有时候碰到他来了,我想多做几个他喜欢的菜,他都说不用。”
酱肉香干便是这位客人的最爱,香干和酱肉的组合,莫名的和谐,香干嫩而不柴,酱肉肥瘦相间,经过腌制等工序,已经十分入味,这也是店里最受欢迎的几道菜之一。
食客成了王大姐的贵人,她便将感激之情倾注在食物中,更加用心的做好每一个菜。例如家家户户常见的腊肉。腊肉在株洲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腊肉,不过春节。
三三餐馆的腊肉全由王大姐的父亲自己熏制,采用的是乡里土法,用柴火熏出来的腊肉,还带着些烟火气。
熏制腊肉的过程看起来着实简单,但又不易,不仅在肉的选择和火候的把控上重要,耐心也尤为重要。
熏好的腊肉看起来其貌不扬,灰扑扑的外表下肥瘦相间,既不油腻,也不生硬,吃起来兼具了紧致和有嚼劲的口感,带着些脂香。
醇厚的味道在口腔中久久回荡,并且与其他食材相当百搭,不论是大蒜炒腊肉还是其他,都有不同的风味。
腊肉是自家熏制的,也是限量供应的,株洲人从小吃到大的蒿子粑粑也是,只有在阳春时节,蒿子正盛之时才得以品尝。择、切、和、揉、包、炸再加上些糖,从滚烫的油温中出来的蒿子粑粑,还保留着翠绿的颜色,糖已经完全融化,均匀的分散到蒿子粑粑中,和着草本植物的清香,吃过一个,便迫不及待地再夹起第二、三个。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不论身份地位如何,不论财富程度高低,人与食物最初的关系,都是从温饱开始,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更多了些,但归根结底,食物的本质不过是五谷杂粮,一日三餐。本真淳朴的风味才是食客毕生追求,这唯有“家常”二字能概括。
店铺信息店铺名称:三三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