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方言从ldquo河堆rdq

“咪(读普通话的第一声)良心”是“凭良心”的反义词,是涟水方言里的常用语,农村人用得较多。与此相近的还有个词,叫“吃咪心食”,喻指得了别人的好处而不声不响,甚至加以否认。这些话里的“咪”和借人家东西不还、把东西“咪”下来的“咪”是一个字,其本字是成语“拾金不昧”的“昧”,与“妹”同音。

“直兑(读第三声)”的“兑”,在麻将场上常会听到。相近的说法还有“直兑(读第三声)痴”“兑账”。如,某家大人会对小孩说:“王二欠我不少钱,下回买东西就到他的摊子上买,不要付钱,和他兑账。”这话里的“兑”字,本字应该是“抵”,从字音上看,“兑”和“抵”声母、声调都相同,仅仅是韵母不同。

猪肉摊上用来系猪肉的“类草”的“类”,貌似颇为费解。《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这个词,百度百科里也找不到这个词。百度汉语里倒是有这个词,但只有“草名”这两个字的解释,等于没解释,而且,百度汉语对这个词的英语解释是“Grasslikegrass”,意为像草的草,显然是瞎对付。可以说,百度汉语根本不知道类草是什么玩意儿,也许它通过对书海的检索知道有这么个词而已。

当普通工具书查不到某个日常用字的时候,就要怀疑这些字是方言,然后根据方言的语音演变规律再到工具书里进行倒查,就很有希望找出那些字的本字。用此小技查“类草”的“类”,果然很有帮助,基本可以推断“类”就是“”。词典解释说,是狼尾草。通过比对,狼尾草跟我们涟水人说的“类草”一模一样。

现在,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上述涟水方言字及其本字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堆(duī)—堤(dī)

梅(méi)—迷(mí)

梅(méi)—糜(mí)

兑(děi)—抵(dǐ)

类(lèi)—(lì)

昧(mèi)—咪(mì)

很明显,这些字,方言韵母为ei,普通话韵母则为i;方言韵母为i,普通话韵母则为ei。筱文艳在演淮剧《秦香莲》的时候,是把陈世美说成陈世“米”的,就像网民们把美国戏称为“米”国那样,把韵母ei变成为韵母i,这些都说明涟水方言存在韵母ei、i不分现象。在普通话里也可以找到ei、i不分的痕迹,如“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í,一个是wè;“尾”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wěi,一个是yǐ。韵母ei、i不分,意思是这两个韵母原本就是同一个韵母,发相同的音,只不过后来分化了,变成了不同的韵母,演化不同步,使得一部分ei韵母字和i韵母字在方言和标准语里的发音形成差异。

在涟水,韵母i和ei不分的情况在废黄河沿线的徐集、南集、黄营、唐集、石湖等乡镇更为普遍,与河对岸的楚州、阜宁相呼应。如“里”“理”“李”“礼”都说成“磊”,“梨”“黎”“厘”“璃”都说成“雷”,这对于涟水其他地段的人来说,乍一听会觉得有点“雷”人呢。

韵母i和ei不分的情况在古典诗词里也会时常遇见,如杜甫的《秋风》(秋风浙浙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前一首,韵脚是“衣”“微”“稀”“归”“非”,后一首的韵脚是“飞”“肥”“衣”“归”,从中可以看出,普通话韵母为i和ei的字被当作同韵母的字了。

从方言和古典诗词里出现的韵母i和ei不分的现象,可以推知这是古汉语里的一个规律,今日方言里的i和ei不分是古音留存的痕迹。这从相关字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如“闺”和“畦”,这两个字都是以“圭”为声旁,说明它们原本同韵甚至同音,但是在普通话里,它们的韵母却分别为ei和i;“淚”(“泪”的繁体)和“唳”,都是以“戾”为声旁,韵母却一个是ei、一个是i;“呸”和“坯”都是以“丕”为声旁,韵母却一个是ei、一个是i;“碑”和“脾”都是以“卑”为声旁,韵母却一个是ei、一个是i;“被”和“披”都是以“皮”为声旁,韵母却一个是ei、一个是i,而且传统京剧里“披”就读若“呸”,甚至在现代京剧里,“披”也没有脱尽“呸”味……可以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事实正是如此。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韵母i和ei不分是古汉语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我们可以从王力教授编著的教材《古代汉语》中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这一点。

语言学家将上古字分成30个韵部,其中有8个韵部涉及现代汉语里的i韵母和ei韵母,而且这些韵部每一个韵部里都有将现代汉语里的i韵母和ei韵母字归在一起的情况。如之部的“坯痞厘李里”和“倍梅灰胚悔”,支部的“丽斯支是鸡”和“卑碑规圭鹛”,脂部的“梨礼米迷脂”和“辈眉美癸葵”,质部的“闭替戾器”和“辔穗惠蕙”,微部的“机几希衣沂祈遗”和“微悲飞垒堆水尾”,物部的“气乞毅既暨吸笔”和“昧费类对醉翠碎”,歌部的“义痴皮披璃糜池”和“吹随睡亏崔脆被”,月部的“例隶际艺制蔽势”和“会岁贝沛慧兑最”。

隋唐之际是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分界线,即便在那时,i韵母和ei韵母还是一锅吃饭没分家,这从相传是宋人编著的《平水韵》里可以看出,如五微部里的“衣稀机旗祈”和“飞归微肥妃”,八齐部里的“携妻犁堤”和“圭闺睽奎”。

从上古音韵表和《平水韵》中可以看出,在古汉语里,i韵母和ei韵母的相互纠缠是多么难解难分,而我们涟水方言跟普通话不同步,确是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i韵母和ei韵母不分的古音。这正是——

i、ei本同韵,

绵延到如今。

不“梅”路,

不“咪”心,

涟乡存古音。

涟水日报融媒体记者:万洪勇

天南地北涟水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suana.com/dszs/6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