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粉丝数:
说是二访,因为上次是晚上来的,打算吃小吃,结果牛街已经只剩下一条大马路,没有想像中的热闹场面,而礼拜寺晚上也没有办法进去参观,作罢。只能在外面看看马路正中的大影壁和木牌楼和望月楼。
这次专程再来,刚巧赶上周五13:30主麻时间,里面人多得无法下脚,几个高音喇叭传颂着有关来世的信仰,结合着成都公交车自焚、法航客机失事和汶川地震等时事宣讲,显得非常在情在理。我凑到礼拜大殿门口的人群后面往里面看,密密麻麻席地而坐的信徒,正中间站着一位着白衣的阿訇,很是显眼,就是他在宣讲。
过一会又是听不懂的语言颂经,人越来越多,不断有毯子、席子铺在外面地上,每人占据等肩宽的长条,脱了鞋子坐到毯子和席子上面。不知道礼拜之后,这些鞋子还都能回到主人脚下不?
随着听不懂的经文起承转合,众信徒似乎是按照口令膜拜,或是听时间长了就听懂了?还有孩子在一边玩耍,膜拜的时候也一同学做。女人则在一旁的回廊上面坐着等,据说女人不能参加这里的仪式。不过在北边有专门的清真女寺,估计是女信徒的天下,我从侧门进去也没有人阻拦,张望了一圈似乎觉得自己是另类,赶紧又遛了出来。
角落里停了一辆自行车,挂满了西北特色的大饼,这个东西在兰州也见到过。我和同来的朋友开玩笑:搞一个尝尝!他说:搞不动!想是太大了,吓住他了。对我而言也只能当个风景看看,确实太大了。
又一会,礼拜结束,众人四散离去,礼拜寺旋即清静下来。
我查了一下,好像全国就这么一处地名叫“牛街”。以下就把我拍的照片结合一篇不错的文章介绍牛街礼拜寺,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北京伊斯兰清真寺,位于宣武区牛街,是迄今北京保留的最古老、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据传年(辽统和十四年)由阿拉伯筛海那速鲁丁创建。
明正统七年(年)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明宪宗十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六年()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形成了今日规模。年和年该寺曾两次进行全面修缮,年1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占地面积为.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其主要建筑包括大影壁、大殿、邦克楼、宣礼楼、碑亭、讲堂、对厅、沐浴室和筛海坟。
寺内还保存着一批重要文物,如年(明弘治九年)《敕赐礼拜寺记》碑,清康熙的圣旨牌匾,阿文和波斯文手抄本和印本《古兰经》,以及明清时代为该寺制作的陶、瓷、铜、铁器皿。
牛街最初称柳河村,又称冈儿上。这一带原有许多菜园和果园,因此至今仍留有枣林街、樱桃园、南菜园等地名。据《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和《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记载,牛街礼拜寺最初约建于宋、辽时期。开始规模很小,后经几个朝代的增修添置,才具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明成化十年(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年)修葺后,在寺门楣间悬挂横匾“敕赐礼拜寺”。
这座古寺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寺的建筑布局,是典型的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它融汇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建筑手法,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的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该寺以礼拜殿为主体,殿堂楼亭,大小适宜,布局紧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寺院大门向西,对面有大影壁一座。
在正门牌楼上悬有“达天俊路”金字匾,两侧有双重八字影壁,像伸开双臂似的对人们表示欢迎,两旁有门楼,供人出入。正门内正中高耸着一座平面六边形的亭式楼阁,称为“望月楼”。楼上悬挂着“牛街礼拜寺”金字匾额(原“敕赐礼拜寺”匾额已毁)。
礼拜殿约为42间,面积有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多人做礼拜。大殿由三个屋顶环以围廊构成勾连搭形式,围廊上方有小型经文匾一块,内部组成一个大空间。殿的后部是一座六角形的攒亭式建筑,内部穹窿结构,形状似窑,故称窑殿。窑顶是我国传统建筑的“藻井”形式(藻井:顶棚上的一种装饰处理,一般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画),窑顶和窑壁上的雕刻和绘画,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色彩。
相传在该寺初建时,只有窑殿及面阔进深各三间的方型殿堂。到了明代弘治九年(年),向东接出大殿一座,两侧接建围廊。到清康熙年间,再接出面阔三间的抱厅。经过几次的修建扩充,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窑殿两侧各有一个雕空的窗棂,图案为阿拉伯文,意思是“给人类幸福的主”。殿内前面两侧,挂有四块阿文圆匾,内容为“真主实喜爱敬慎者”,“真主实喜爱忏悔者”,“真主实喜爱穆民”,“真主实喜爱托靠主者”。
殿内正中悬有金字的经文匾额,意为“真主实不湮没行善者的报酬”。殿内有主柱18根,组成了21个拱门,两个拱门上写有《古兰经》文和赞美穆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其中库法体(阿拉伯文的一种古艺术体)较为突出。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殿内金光灿灿,光彩夺目,显得十分庄严、富丽,给人以圣洁肃穆之感。殿内天花板上有描绘的赞词和真主的尊名。大殿地板上铺排着一班班洁白的毡单,在等待着穆斯林们的来临。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两座,亭内有碑石,乃明代弘治九年(年)重修礼拜寺所立。碑文为汉文和波斯文两种,记述该寺的历史沿革,现已剥落不清。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是讲解经典和字义的地方。北讲堂内尚保存部分带有阿拉伯经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印版的各种经典。
大殿外正东有一楼亭,称为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是为呼唤人们来礼拜的地方。此楼东面有对厅一座。俗称“七间房”,是穆斯林们聚会的地方。
在寺院的东南角有一跨院,内有两座筛海坟,即两位远道来中国布教、逝世于该寺的长老的墓。两位筛海(筛海:阿拉伯语译音,是对年高有德的宗教学者的称呼),一位名叫阿哈默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今在伊朗境内)人,卒于教历年,即公元年;另一位名叫尔马顿迪尼,布哈拉(属中亚细亚)人,卒于教历年,即公元年。两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国内少有的文物。碑文中盛赞了两位筛海为宣讲伊斯兰教而“竭尽其毕生精力”。
此外,寺内还保存着“圣旨”竖额一块,那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皇帝颁发的恩纶(皇帝的手谕)。其来历是这样的:在一年的伊斯兰教斋月中,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人为此向皇上虚报说: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皇帝为此亲自了解真情,查明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毫无造反之意。于是发下恩纶:“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
寺里设有宽敞、明亮的男女沐浴室,在男沐浴室上额有“涤虑处”字样,意为不仅要洗净身体,而且应洁净心灵,涤除思虑。(引文完)
乜贴:伊斯兰教用语。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心愿”、“意图”、“决心”等,经堂语为“举意”。
这是海底的东西么?
望月楼后面的墙上挂的匾,类似礼拜寺正门位置,这写得是什么?
如今在马路上的大影壁,正中上面雕的像是一只鹰,竟然还有一块金黄色瓦当。
北京游记目录
01香山碧云寺
02香山
03鸟巢水立方
04国家大剧院
05军事博物馆
06法源寺
07九门小吃
08首都博物馆
09雍和宫
10北京孔庙
11国子监
12梅兰芳纪念馆
13北海公园九龙壁
14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15古观象台
16四大名亭之陶然亭
17穿过宛平城到卢沟桥数狮子
18二访牛街礼拜寺
19明十三陵之定陵
20仙游白云观
21自然博物馆
22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23暴走圆明园
24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25到法海寺看明代壁画
26田义墓
27偶进广济寺
28妙应寺白塔
29历代帝王庙
(黑色字体都是还没有写的)